“玉”见文明•新泰市博物馆馆藏玉器精品展

2023-04-10




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人有五常,仁、义、礼、智、信。在玉文化发展的八千余年中,与人类精神世界高度融合,玉不仅被用于装饰,而且是财富、权力的象征,其自然属性被人格化和道德化,深深地影响了国人的思想观念,成为中国文化的标志之一。

中国古代玉器艺术发轫于新石器时代,历经商周、两汉、唐宋等几个发展高潮,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尤其是乾隆时期,因玉料资源充足,玉材质地精良,玉器造型规矩,琢磨精致,集历代之大成,达到了玉器史的巅峰。

新泰市博物馆收藏的玉器以史前、东周及明清玉器为主,数量多、品质佳,特别是明清玉器既有宫廷作品,也有民间精品。每件藏品鬼斧神工般的雕琢研磨充分展现了历代工匠们巧夺天工的聪慧才智,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中包含着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干戈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瑕不掩瑜的清正廉洁气魄,文化自信油然而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满满。

一.青玉铲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长12.05、上宽5.9、下宽7、厚1.25厘米。1958年新泰市刘杜镇李家庄遗址出土,国家三级文物。平面呈梯形,青白玉,圆肩,两侧圆弧斜直,刃部较宽,两面磨刃,呈圆弧形,通体磨光,肩下设一两面对钻圆孔。





玉铲材质高贵,已不是实用的劳动生产工具,而成为权力、威望与地位的象征。这样的器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具有了新的意义,充当了礼仪玉器的重要角色。

.玉鸟形饰件

春秋。长2.3、高2.0、厚0.1厘米。2003年新泰市周家庄东周墓地出土,国家三级文物。器体小、薄,青白色,局部白斑。磨制,头、脚、尾部各有一小圆形孔。琢工精巧玲珑,风格自由浪漫。




凤是禽类美化的象征,以玉石为载体的凤鸟纹文化从原始社会一直传承至今。此时期有所变化的是凤的形象轻盈娟秀,多做飞鸣起舞的动态,表现了凤飞鸣则天下太平的涵义。

.卷云纹青玉佩

春秋。内径1.4、外径3.5、厚0.40.45厘米。2002年新泰市周家庄东周墓地出土,国家三级文物。肉较厚、两面饰卷云纹,上有单面钻对称小孔。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礼制的崩溃,思想观念的解放,"百家争鸣"的兴起,带来了艺术上的繁荣,玉的使用范围扩大,佩玉等生活用器增多而礼器比重减少,王侯贵族用玉多使用优质和田玉料,琢玉技艺精湛,纹饰多样而多变,线条流畅,玉器的生产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青玉环

春秋。内径2.5、外径5.1厘米。2002年新泰市周家庄东周墓地出土。肉薄,背平,浅绿色。玉环最早见于新石器早期,至明清时期历代均有制作。



此件玉环属于小型环,一般用作配饰,古人佩玉主要表现自己的品德,环周回缠绕,象征着不渝的精神。在人际交往中,也常用环传递归还、回还的信息。古代逐臣待命于境,赐环则还,即得到天子送来的环,就知道将被召回,官复原职。林则徐在新疆时,清帝曾赐环令其归。

.条状玉饰件

春秋。长4.4、宽1.5、厚0.4厘米。2003年新泰市周家庄东周墓地出土,国家三级文物。扁长条柄状,两侧有方形缺口,正面刻变体窃曲纹。从窃曲纹的外形来看,它取材于动物形态的轮廓,通过简化和抽象化的方式,构成了独有的纹理样式,给人一种粗犷、大气、不拘一格的感觉。



窃曲纹诞生于周朝时期,由于其独特的外形、美好的寓意,受到了时代的认可,成为古代重要的纹饰之一。

.片状玉饰件

春秋。长3.0、宽2.9、厚0.2厘米。2003年新泰市周家庄东周墓地出土,国家三级文物。



近方形,其中相对两边各有两小孔,另两边各有两方形缺口,正面饰变体蟠虺纹。蟠虺纹,传统寓意纹样,又称"蛇纹"。以蟠屈的小蛇()的形象,构成几何图形。有的作二方连续排列,有的构成四方连续纹样。一般都作主纹应用,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鱼龙变化花插

明。高18.4、底宽18.1厘米。1975年汶南镇类王庄征集,国家二级文物。花插质地晶莹滋润,雕琢精良,鱼龙刀法细腻,海水江崖刀法粗犷。鱼龙形体肥硕,一跃而起,直立跃出波涛汹涌的海水江崖之间,造型传神,生动的再现了鱼跃龙门、化鱼成龙的精彩瞬间。表达了文人士子博取功名以光宗耀祖之美好愿望。




花插属陈设用品,内可插物。鱼龙变化是我国传统吉祥纹饰之一,古代有鱼跃龙门之说,鱼一旦越过龙门,便化生为龙,青云直上,比喻科举成名,光耀门庭。

.伏狮罗汉玉山子

·乾隆。高23、最长15.0、最宽8.0厘米。1975年汶南镇类王庄征集,国家一级文物。整体为山形,工匠巧妙地运用玉璞原有的皮色作山石、峭壁,产生了形色兼备、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

   


远处山峰耸立,俊俏挺拔,峭壁状如斧劈,悬崖下茂密的青藤缠绕洞口。一罗汉正面带微笑,双手持如意结跏趺坐于洞外磐石上宣扬佛法,教化众生。一侍者立于罗汉左下,屈臂于胸前,手指自然舒展,掌心向下,面带微笑在专心听法。侍者正前下有一昂首翘望的雄狮,背披鬃毛,正目不转睛地盯着罗汉专心听法,温顺如犬,显现了佛法的威力。在正上面的悬崖峭壁上钤刻乾隆皇帝的御制诗《御题徐扬伏狮罗汉赞》:百兽畏象,象畏卷狮,应真宴坐,以犬畜之,问何神通,不起于座,曰有伏者,顿置罪过。如意在手,内空外空,侍者慢怖,而彼原同。赞文与图对照,情景交融,点明主题。玉山子的蓝本是徐杨的《应真图》,由清宫造办处琢制而成。徐杨,字云亭,江苏吴县人,乾隆中钦赐举人,供职画院,绘有《乾隆南巡图》《姑苏繁华图》等。玉山子原为宫廷器物,何时何原因流入新泰无从知道,其背后定有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翁方纲题铭

青玉双耳方杯

·乾隆。通长15.1、杯口长12.1、杯口宽6、通高7.1、耳高4.4、足高0.70、足长6.1、足宽3.1、壁厚0.6厘米。1975年汶南镇类王庄征集,国家一级文物。玉杯做工讲究,造型庄重质朴。



正面镌刻隶书铭文5行,题款楷书5行,共41字:比于玉犹堂芥杯棬孔怀饱德歌既醉/铭奉衡斋先生雅鉴/甞熟赵文毅公五世孙王槐造/北平翁方纲书。此玉杯有一番传奇经历,据清人袁枚《随园诗话》(卷十四)等书记载:玉杯的制作者赵王槐,清江苏常熟人,为明末名臣赵用贤(文毅)之五世孙,曾任山东汶上知县。明万历五年(1577年),常熟赵文毅公(用贤)因弹劾宰相张居正被廷杖谪斥,文毅公的同僚许国以一镌铭之兕觥(犀牛角杯)相赠。后来,此兕觥数易其主,至清代为曲阜颜衡斋所有。赵王槐闻讯,特制此玉杯,请翁方纲题铭,以玉杯、银船易兕觥而归,翁方纲为此作《兕觥归赵歌》,中有昔人赠觥事偶然,今日还觥世更传。谱出兕觥新乐府,压倒米家虹玉船之句。玉杯原为曲阜颜衡斋所有,后流入新泰。


.松竹梅岁寒三友花插

·乾隆。高16.1厘米。1975年汶南镇类王庄征集,国家二级文物。花插以透雕为主,主体为带有三个竹节的竹根,周边分生一松枝、细竹和盛开花朵的梅枝。花插正面口沿下浅雕一蝙蝠,根部有一株喇叭形大个灵芝,站立于灵芝上的立凤回首相望于梅枝下的立凤。设计精巧绝妙,雕琢技艺高超。





松、竹、梅这三种植物因在寒冬时节仍可保持顽强的生命力,合称岁寒三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征,也借以比喻忠贞的友谊。


十一.青玉觚

清代。高21.3,上宽8.5,下宽6,厚4.6厘米。1975年汶南镇类王庄征集,国家三级文物。玉觚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和下部似喇叭,中部似鼓,横截面椭圆形。器形仿商周青铜器的样式。




觚: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也用作礼器。圈足,敞口,长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现为喇叭状。觚初现于二里头文化,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


十二.青玉盖炉

清代。通高9、通宽10.8、炉高6.3、盖高3.3厘米。1975年汶南镇类王庄征集,国家三级文物。


青白玉质,炉盖钮圆形,内减底雕龙纹,束颈,状如碗状倒扣;盖体雕饰蝉翼纹。炉体两侧对称透雕兽面衔环耳,素沿束颈,沿内有母口与盖相合,腹体向内渐收,中间饰一周兽面纹,阴线刻回纹衬底,腹底浅浮雕兽面纹三足。


十三.凤首龙柄寿字壶

清代。通高19、宽19.4、厚7.5厘米。1975年汶南镇类王庄征集,国家三级文物。



白玉质,有黄色土沁,壶体稍扁,由盖、体、底三部分组成,壶体透雕龙形柄,龙首紧咬壶沿,腰部弯曲,龙尾上挑,贴背,活像在攀行,壶嘴雕刻高昂的凤首,嘴张似在鸣叫,凤冠与壶口相连。壶盖宽沿有沁色,隆起呈龟背状,四面浅浮雕寿字和如意纹,中有一穿未透,内有子口与壶体扣合。壶底呈饼状有沁色,外部阴线刻如意纹,顶部刻凹槽与壶体相合,壶口呈椭圆形,颈部阴线刻如意纹。


十四.玛瑙双欢配饰

清代。长4.6、宽3.7、厚1.6厘米。旧藏。玛瑙质有沁,整体近圆形,圆雕两獾,交错而卧,肢尾相联,呈蜷曲回首、两相依偎之亲昵状。獾短吻圆耳,以阴线刻画面部,灵动喜人。整器刻画简练,雕工朴实,造型生动,惟妙惟肖。




清代常见以獾为题材的雕件,因谐音,寓意欢欢喜喜。双獾团抱做嬉戏状,取双欢之意,预示圆满,寓意祝福婚姻幸福美满、夫妻恩爱、白首偕老。





阅读6
分享